
新湖南客戶端3月11日訊(通訊員 胡晗)東安縣鹿馬橋鎮,通過政府推動、社會服務、農戶參與的協同模式,抓緊抓好糧食生產工作,固守國家糧食安全的生命線。
萬畝示范片之五通廟一角
打贏春耕部署“搶先戰”。2020年底,鹿馬橋鎮提前對域內耕地面積、種植種類等全盤摸底,搶在農民確定種植計劃前,與其商定好集中育秧的4個品種與9000畝面積,重點調查“非糧化”情況,摸排20余畝耕地拋荒、104畝種養草皮的違規行為,及時處置。
穩定生產實際 “基本盤”。根據種植傳統和作業優勢,確立2021年目標為早稻2.23萬畝,集中育秧7000畝,創建10246.8畝的雙季稻輪作糧油萬畝示范片,創辦3700畝的特色旱雜糧生產基地,整治臨時性拋荒耕地200余畝,完成土地流轉1.1萬余畝。
農戶利用犁田機犁田
用好科學技術“助推器”。鹿馬橋鎮多次利用無人機對全鎮整體區域進行探查摸底,通過高清影像對照人工數據,查缺補漏。同時,大力推廣機械育苗、插(拋)秧技術,保證水稻綜合機械化率85%以上,植保機械化率30%以上。
抓好多元主體“協同性”。建立了領導、技術員、駐村干部、村干部“四合一”包干責任制,責任到人到田到塊,走村入戶5000余次,廣泛宣傳激勵性春耕政策。專業化服務組織、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提供供種育苗、代耕代種、土地托管等社會化服務,農戶響應政策、規范種糧,以更低成本、更小風險從事生產,二者實現雙贏。
鹿馬橋鎮通過高精度調查、高強度整治、高標準備耕,為實現高質量耕種、高效率收獲,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貢獻。
責編:張鈺茜
來源:東安縣融媒體中心
下載APP